新闻链接:《生命时报》第1863期 18版
发布时间:2025-1-7
作者:王晓晶 赵文惠
近年来,全球糖尿病患者呈现井喷式增长,我国成年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升至11.2%。长期血糖升高导致的并发症,如糖尿病肾病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、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足等,严重威胁着广大糖友的生命健康,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。而确诊早期把血糖控制好,是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、发展的关键。近日,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(UKPDS)发布了最新成果:早期强化降糖治疗,可大幅减少后续发生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风险。
UKPDS 是一项针对新诊断的2 型糖尿病患者的随机、多中心试验。研究始于1977 年,历时三个阶段:试验阶段(1977~1997 年)、观察阶段(1997~2007 年)以及随访阶段(2007~2021 年)。试验阶段入选新诊断的2 型糖尿病患者5102 例,其中4209 例分别接受常规治疗(生活方式干预)、磺脲类/胰岛素强化治疗或二甲双胍强化控糖治疗,强化治疗组的治疗目标为空腹血糖低于6 毫摩尔/升,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餐前血糖需达到4~7 毫摩尔/升。
20年的干预结束后,有3277例患者接受了为期10 年的随访研究,结果发现尽管治疗已经结束,但强化控糖策略存在遗留效应,持续给患者带来益处,相比于接受常规控糖策略的患者,采用强化控糖的患者并发症明显更少。近日,《柳叶刀》主刊刊登了后续随访24 年的最新结果。研究显示,与常规治疗组相比,磺脲类或胰岛素强化治疗组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0% ,心肌梗死风险降低17% ,微血管疾病风险降低26%;使用二甲双胍获益更大,这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0%,心梗风险降低31%。
该结果提示,在试验结束后长达24 年的时间内,二甲双胍和磺脲类/胰岛素强化降糖带来的遗留效应没有显示出减弱的迹象。这可能是因为,早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不可逆的病理生理变化,如促炎基因表观遗传学改变、糖基化终产物合成增加以及氧化应激等,如能遏制这一过程,可以带来长期的获益。
临床上,早期强化降糖方案需遵循个体化原则,根据患者临床特征,如年龄、体重、血糖升高程度、胰岛功能、合并症等,选择合适的强化降糖策略。如果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高于9%,空腹血糖高于11.1 毫摩尔/升,或有明显糖尿病“三多一少”症状,建议胰岛素强化治疗,迅速缓解高糖毒性,及早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,能够诱导部分患者出现病情缓解。其他患者可选择口服降糖药单药或者联合强化降糖。除了二甲双胍,新型降糖药如钠- 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 抑制剂(SGLT2i)、胰高糖素样肽- 1 受体激动剂(GLP- 1RA)等,不仅能有效降糖,且低血糖风险少,不增加体重,还具有心、肾等靶器官保护作用。对于超重或肥胖、具有心脑血管疾病或慢性肾脏疾病患者,如无禁忌证可优先选择上述药物。对于年轻、预期寿命长、无并发症、未合并冠心病、无低血糖的新诊断2 型糖尿病患者,应当将强化降糖目标设定为糖化血红蛋白7%甚至6.5%以下。▲
一起彩彩票网官方网APP
快速挂号